- 陈鹤鸣
<正> 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甲醛(POM)以及氟烃聚合物(F_(49)F_(46))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应用的热塑性工程塑料。这些聚合物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电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耐热性及耐大气老化性等。由于它们分子结构的紧密,表面非极性和不溶性,使用普通粘结剂难于直接粘结,因此,素有“难粘聚合物”之称。要使这些难粘聚合物能以普通粘结剂直接粘结,而且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必须预先进行各种表面处理。这是粘结界和用户当前共同关心的课题。
1980年04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0 ] - 赵公复,高学文
<正> 交叉定向复合薄膜,是由二层单向拉伸的高密度聚乙烯薄膜交叉复合而成,各个方向都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实际使用中表现了突出的高强度和抗穿刺、耐撕裂等特点,因此可以用作颗粒状,粉状等轻化工原料,水泥,矿砂以及人造纤维的包装材料,同时还可以作为重要的建筑结构薄膜。
1980年04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 顾仁虎,周积春,刘忠福,包文生
用300KeV、30mA 电子加速器辐射处理聚乙烯,使其交联,然后用泡管法热拉伸(吹胀),使分子链取向,制成双轴定向热收缩薄膜。产品用于电气绝缘,包装材料和某些特殊的领域。
1980年04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4 ] - 刘美华
聚丙烯热膨胀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前途的钢——塑复合内衬管材。本文仅就聚丙烯热膨胀管的制造原理及其加工工艺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诸如聚丙烯原坯管的挤出、冷却、拉伸温度、拉伸速度,以及拉伸管的冷却与热处理等进行了探讨;作者并根据所掌握的有限文献数据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980年04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8 ] - 冯榕荫
<正> 一、前言在高聚物中,超分子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是很显著的。高聚物材料中的超分子结构随加工条件而变,为了研制出具有优良性能的塑料制品,深入探讨在塑料制品中的超分子结构是很有意义的。
1980年04期 27-3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陈中一
<正> 加热料筒内的熔融塑料是通过喷嘴注入型腔内塑制成型的。喷嘴是注射机料筒同模具浇道的连接部分,起桥梁作用。喷嘴的种类较多,结构各异,应根据模具的结构和成型材料的种类以及成型方式分别选择使用。喷嘴大体上可分成六类:1.普通喷嘴;2.混炼式喷嘴;3.阀式喷嘴;4.延
1980年04期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9 ] - 刁树森
机头口模部分:简略而系统地给出了定型段长度计算公式,着重叙述了口模结构尺寸修正及径向尺寸修正。定型模部分:列举实例详细讨论了定型模结构设计,通过对真空吸附面积和水冷传热面积估算确定定型模长度。同时给出了有些国家依据型材壁厚确定定型模的长度值。本文引用的定型模设计实例,系作者参加联合设计时,在上海化工厂设计的,经周明律同志校对,在此,对上海化工厂基建科领导及同志们的帮助、指导一并表示感谢!
1980年04期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陈宏连
<正> 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要求塑料模具结构合理,质量好,自动化程度高,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这是给模具设计者提出的要求。作者从七五年开始,对一些先进的流道形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1980年04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穆传合
本文概述了聚氯乙烯加工特点及其流体特性。还介绍了聚氯乙烯加工设备的发展趋势。
1980年04期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李金台
<正> 1.前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举世成长率最高的时代。生产第一主义成了一切企业的旗帜。所有的工作方案,所有的材料在为这个目标而下功夫,并以此进行评价。可是进入七十年代的同时,这个基础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其最初的征兆是的辛勤劳动,发表了名著“增长的极限”。
1980年04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