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研究

  • 聚乳酸/改性水滑石吹塑薄膜的制备工艺及其紫外老化行为研究

    陈爱豪;依克拉木·吉力力;甄卫军;

    以Mg~(2+)、Al~(3+)、Ce~(3+)的硝酸盐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合成水滑石(LDHs)。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插层剂制备有机改性水滑石(LDHs-SDS)。结构表征表明:LDHs-SDS的接触角由30.0°增加至107.7°。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结果显示,LDHs-SDS的层间距增加0.3 n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与XRD结果相互印证。随后,以LDHs-SDS为助剂,制备PLA/LDHs-SDS吹塑薄膜,对其性能及紫外老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LDHs-SDS的质量分数达到0.5%时,PLA薄膜的断裂伸长率显著提高。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表明,LDHs-SDS的异相成核作用提高了PLA薄膜的结晶性能。紫外屏蔽性测试显示,LDHs-SDS的添加增强了PLA薄膜的紫外屏蔽性。紫外老化研究表明,相比PLA0,PLA3薄膜具有显著的抗紫外老化性,其老化动力学拟合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2025年01期 v.53;No.39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PA5T-56低温溶液/固相聚合的制备与表征

    游兴华;陈爽;杜云慧;肖茹;

    半芳香聚酰胺合成方法多样,其中低温溶液聚合法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利用生物基戊二胺、对苯二甲酰氯以及己二酰氯,经低温溶液聚合和固相聚合制备系列组分的聚对苯二甲酰戊二胺-聚己二酰戊二胺(PA5T-56),以聚合产物相对黏度为考察对象,讨论固相聚合温度和时间对固相聚合的影响,并对PA5T-56的化学结构与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固相聚合过程中固相聚合温度和时间的增加,PA5T-56/L固相聚合产物的相对黏度得到提高,但进一步增加至240℃、8 h以上时,其相对黏度降低;低温溶液聚合所获不同组分PA5T-56/L的初始分解温度和最大分解速率温度分别高于389.8、463.5℃,当对苯二甲酰戊二胺链段(5T)摩尔分数高于70%时固相聚合可使其的熔融温度及结晶温度提高近20℃,分别高于290.1、240.3℃。

    2025年01期 v.53;No.393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向拉胀折纸超材料的力学行为研究

    邹凯;赵昌方;刘浩;刘洋佐;张克斌;

    力学折纸超材料以折纸思想为基础,通过设计巧妙的特征结构来实现表观材料的特殊力学行为。为进一步融合折纸超材料和拉胀超材料的性能优势,受折纸范式启发设计一种多向的拉胀折纸超材料(AOMM)。基于静定结构承载变形机制,分析多向AOMM的负泊松比效应,建立相对密度、折叠效率、弹性等效本构以及载荷平台的理论模型,通过曲面响应揭示几何参数对多向AOMM折叠载荷的影响规律。采用热塑性聚氨酯(TPU)基材3D打印多向AOMM试件,通过准静态压缩实验进行变形、承载和吸能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TPU AOMM具有一定的形状恢复能力、负泊松比效应和稳定的吸能平台,平台门槛应变和相对密度的理论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可为拉胀折纸超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53;No.393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半芳族聚酯酰胺的一锅法制备及性能表征

    肖丽文;刘涛;程刊;牛昉昉;朱江浩;夏于旻;王学利;何勇;

    为开发高吸湿的改性聚酯纤维,以6-氨基-1-己醇和对苯二甲酸(PTA)为单体、钛酸四正丁酯为熔融聚合催化剂,采用二次加料一锅法和一次加料一锅法分别合成高分子量半芳族聚酯酰胺P6T6T和P6T,并对其化学结构、热性能、结晶性能和亲水性能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加料方式的不同导致P6T6T和P6T在结构及性能上存在一定差别,其熔点分别为220℃和217℃,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88℃和85℃,5%失重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80℃和375℃,饱和吸水率分别为2.72%和3.49%(约为PET的3~4倍)。结果表明,P6T6T和P6T均具有优异的热学性能和亲水性能,不仅适用于工程塑料,还有望开发为高吸湿纤维。

    2025年01期 v.53;No.393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液体杜仲胶对环氧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黄意棋;杨凤;王新原;韩文驰;李龙;欧阳景豪;吴婷婷;

    采用非等温DSC方法研究结晶液体杜仲胶(cLEUG)和非晶液体杜仲胶(aLEUG)对环氧树脂E-51/聚酰胺650(PA650)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采用Starink法确定E-51/PA650、E-51/cLEUG/PA650和E-51/a LEUG/PA650三体系的非等温过程的动力学参数,确立3个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液体杜仲胶(LEUG)与E-51发生了共固化反应,LEUG的加入降低了E-51/PA650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促进了固化反应的发生。E-51/cLEUG/PA650体系Ea随着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加;E-51/aLEUG/PA650体系Ea则随着转化率的增加而降低。体系的黏度以及液体杜仲胶链中环氧基团的数目和活性是影响固化反应动力学的原因。Starink法确立的自催化反应模型方程适用于描述E-51/LEUG固化反应动力学。

    2025年01期 v.53;No.393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聚四氟乙烯共混改性液晶聚芳酯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

    高湛;邵伟光;李万利;蔡利海;王鑫;叶海木;

    液晶聚芳酯(LCP)主链的刚性棒状结构使其熔体黏度低,不利于薄膜的加工成型。通过聚四氟乙烯(PTFE)对LCP共混改性,以期增强LCP的熔体黏度,使制品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与高频低介电性能。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熔体黏度随着PTFE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制备薄膜的介电性能结果表明,PTFE的添加可显著降低共混物薄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1 MHz条件下,LCP/5%PTFE共混物薄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3.15和0.013 5,相比纯LCP降低7.1%和24.9%。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表明,高黏度PTFE的混入限制了LCP原有的长程纤维状结构的产生。此外,热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共混物的熔点和降解温度均随PTFE共混比例的增加而提高。

    2025年01期 v.53;No.393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AN-AA)/P-PVA交联质子交换膜PAA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马志刚;赵娜;崔文广;胡江浦;吕树芳;

    在磷酸化聚乙烯醇(P-PVA)水溶液中引发丙烯腈(AN)和丙烯酸(AA)乳液聚合,生成丙烯腈和丙烯酸共聚物乳胶粒。将得到的聚合物乳液流延成膜,经热处理后得到一种新型的质子交换膜,简称PAA膜。对PAA膜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AA膜内具有聚合物胶体粒子密堆积的微观结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磷酸分子已接枝到聚乙烯醇的链段上,且热处理后P-PVA与聚丙烯酸之间发生了交联反应。电导率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聚乙烯醇磷酸化程度的提高,质子膜的电导率随之增大,160℃时电导率最高,为1.18×10~(-4) S/cm。研究表明,这种同时具有质子给体和质子受体微观两相结构的膜内形成了不依赖液体水即可进行质子传输的通道。

    2025年01期 v.53;No.393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P-纳米二氧化硅的界面稳定化改性研究

    章丹阳;王元霞;宋立新;杨睿;

    纳米颗粒对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但由于纳米颗粒表面化学物质的催化作用,它们的存在往往会加速聚合物的老化。因此,在纳米颗粒表面接枝抗老化的化学基团可以提高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稳定性。选择聚丙烯(PP)-纳米二氧化硅(A380)复合材料为典型体系,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接枝位阻酚官能团。与未进行表面改性的复合材料(PP-A380)相比,接枝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硅在PP中分散均匀,表面改性的PP-A380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由于化学接枝,位阻酚表现出较好的抗迁移性,表面接枝有助于力学性能的改善。

    2025年01期 v.53;No.393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3种等转化率法对废硅橡胶绝缘子热解的热重分析

    干强;雷鸣东;李强;李子由;杨航;杜庆贤;

    硅橡胶复合绝缘子(SiR)材料在电力和工业中应用广泛,废SiR具有转化为新的自然能源的潜力。采用热重分析仪在氮气气氛中研究加热速率(β)为10、20、30、40℃/min的SiR在50~800℃范围内的热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在SiR的热解过程中,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加,热重曲线的峰值向较高的温度移动,温度变化约为100℃。同时,采用Kissinger (KAS)法、Friedman (FR)法和Flynn-Wall-Ozawa (FWO)法3种等转化方法对SiR的非等温热解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等转化方法得到的活化能之差不超过10 kJ/mol,总体趋势非常相似。SiR热解的活化能范围在44.67~59.65 kJ/mol之间。

    2025年01期 v.53;No.393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PA66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贾志宁;闫艳红;郝彩哲;陶炜;

    以填充材料的质量分数为影响因素,以复合材料的吸水率、硬度、压缩强度和摩擦学性能为评价指标,制备以聚己二酰己二胺(PA66)为基体、短玻璃纤维(GF)和短碳纤维(CF)为填充材料的PA66/GF/CF三元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填充材料的质量分数对PA66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影响显著,吸水率随CF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随GF的质量分数变化未呈现单一的变化趋势。硬度随GF质量分数的增加总体呈增大趋势,而随CF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现先缓慢变小后迅速增加的趋势。体系中纤维类似骨架的结构使其承载能力变大,致使压缩强度随填充材料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摩擦学实验表明,综合考虑吸水率、硬度和压缩强度,性能优良的PA66复合材料为GF20CF15,即GF填充质量分数为20%,CF填充质量分数为15%,PA66质量分数为65%。

    2025年01期 v.53;No.393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物基改性纳米P-N-Si协效阻燃聚氨酯泡沫的制备与研究

    蔡军;陈鑫宇;谷晓昱;孙军;李洪飞;张胜;范瑞兰;

    硬质聚氨酯泡沫(PU)是一种主链含有大量氨基甲酸酯基(—NHCOO—)重复结构单元的有机高分子材料,遇火极易被点燃。为改善其燃烧性能,研究以m-SiO_2为硅源,植酸(PA)为酸源,4-氨基吡啶(4-AP)为氮源,同时选用过渡金属离子Zn~(2+)为催化成炭剂,采用逐层改性的方式制备生物基改性P-N-Si系阻燃剂m-SKAPA-Zn。按照质量分数5%、10%、15%的比例添加到PU中,制备阻燃PU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着m-SKAPA-Zn添加量的增加,阻燃性能整体呈上升趋势,添加质量分数15%m-SKAPA-Zn的PU材料,极限氧指数(LOI)提高至22.6%,UL-94测试可达V-1级,烟密度等级降低37.5%。m-SKAPA-Zn表现出较好的阻燃性和抑烟效果。

    2025年01期 v.53;No.393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的超支化聚合物修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机理研究

    张可峰;李璐;段佳琦;梁景元;杨梦骄;

    为明确超支化聚合物修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固化机理以及不同超支化聚合物的引入对环氧树脂基体固化行为的影响机制,利用移动窗口二维相关红外分析方法,对比分析超支化聚酯修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EP/MWCNTs-H204)和超支化聚酰胺修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EP/MWCNTs-N103)两个体系在升温固化过程中特征官能团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广义二维相关红外分析详细探讨各官能团发生变化的先后次序,合理解释了不同超支化聚合物的引入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行为的影响规律。

    2025年01期 v.53;No.393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加工与应用

  • 阻燃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亢亢;王昀昊;

    为了提升聚氨酯(PU)的阻燃性能,使用低成本的膨胀石墨(EG)、聚磷酸铵(APP)、玻璃纤维(GF)和蛭石(VMT)系统研究了不同掺杂材料对PU复合材料阻燃效果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拉伸强度测试和锥形量热仪分别研究EG、APP、GF和VMT对PU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与PU材料相比,引入添加剂后有效增强了PU的阻燃性能。尤其是引入GF和VMT提升了PU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总烟雾产生速率减少91%。因此,EG、GF和VMT与PU以及APP的协同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PU材料的阻燃性,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形成高密实度碳化层所致。PU复合材料抑制了烟雾的排放,并抑制了空气穿透复合材料,从而减少与材料气体挥发物的反应。制备的PU复合材料为生产具有阻燃和抑烟功能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建筑材料提供了策略。

    2025年01期 v.53;No.39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阻尼型石油树脂/氯化丁基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刘辰雪;朱彦昭;

    为了制备性能优异的高阻尼复合材料,将石油树脂C5与氯化丁基橡胶(CIIR)共混,制备高阻尼型石油树脂C5/CIIR复合材料,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5掺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而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压缩永久变形不断增大,高阻尼橡胶复合材料中石油树脂C5掺量不应超过40%;石油树脂C5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石油树脂C5掺量占CIIR质量的30%时可以制备综合性能较好的高阻尼型石油树脂C5/CIIR复合材料;与不加石油树脂C5的材料相比,此时虽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压缩永久变形增大,但是仍然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提高54.6%,损耗因子-温度曲线包容面积(AT)提高了14.0%。

    2025年01期 v.53;No.39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导电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

    张洪敏;王玎;安浩平;王玉魁;

    以炭黑为导电填料,制备导电硅橡胶复合材料,研究导电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随着炭黑掺量增大,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ρ)先快速减小,然后基本稳定。复合材料的邵氏硬度先快速增大,最终趋于稳定,而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炭黑占硅橡胶的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获得最优的综合性能,与未加炭黑相比,ρ降低15个数量级,拉伸强度和邵氏硬度分别提高544.4%和660.0%。

    2025年01期 v.53;No.39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改性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赵晓芳;

    将硅烷偶联剂改性的功能化石墨烯加入酚醛树脂中制备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研究其对酚醛树脂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质量分数30%功能化石墨烯制备的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为46.6%,UL-94评级为V-0;材料的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较纯酚醛树脂分别提升34.42%和13.27%;同时,耐热性也得到有效提升。

    2025年01期 v.53;No.39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生物与降解材料

  • 分形纳米二氧化硅/PBAT纳米复合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纪嘉琦;辛宇;王丽;侯景魁;宋立新;王元霞;李先亮;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但其力学性能较差、不具备抗菌性限制其在包装材料的应用。研究制备具有分形结构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FSN),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二氧化硅粒子进行改性并在其表面负载纳米银(FSN-Ag),将其作为填料加入PBAT聚合物基体中,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PBAT-FSN-Ag复合薄膜,探讨纳米粒子的添加量对PBAT薄膜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疏水性能和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SN-Ag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明显提高,同时复合薄膜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只加入少量的FSN-Ag时,复合薄膜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效果。PBAT-FSN-Ag复合膜作为活性包装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5年01期 v.53;No.393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亚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降解性能研究

    王刚;王利平;

    在聚乳酸(PLA)复合材料中掺入质量分数0~40%的亚麻纤维,在辊磨挤出(GE)工艺和密炼混合(IM)工艺预混合的基础上使用注塑成型工艺制备亚麻纤维/聚乳酸(PL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亚麻纤维的掺入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对热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使用密炼混合工艺所得的复合材料比辊磨挤出工艺所得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40%L/PLA-IM复合材料拥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及可生物降解性能,其拉伸强度为63.5 MPa,弹性模量为2.56 GPa,弯曲模量为3.49 GPa,冲击强度为5.58 kJ/m~2,降解20 d吸水率为126%,降解20 d失重率为84.1%,降解20 d乳酸产量为36.2 mL。使用密炼混合工艺制备亚麻纤维/PLA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025年01期 v.53;No.393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助剂

  • PNIPAM和PNIPAM-PEI微凝胶的合成、表征及作为皮克林乳液乳化剂的研究

    李明昊;王玲;许远航;张帅;李可鑫;李佳锡;石山;

    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再以PNIPAM微凝胶为种子,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聚乙烯亚胺(PEI)为第二单体,叔丁基过氧化氢为引发剂,采用种子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PNIPAM-PEI微凝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等多种手段对所得微凝胶进行详细表征,探讨其作为乳化剂形成稳定的皮克林乳液的可行性。PNIPAM和PNIPAM-PEI微凝胶均为亚微米级球体,粒度分散均匀,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两种微凝胶均表现出明显的温度响应性,体积相变温度分别为32.9、34.8℃。另外,PNIPAM-PEI微凝胶的流体粒径随着p H值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出显著的pH值响应性。以质量浓度为1%的PNIPAM和PNIPAM-PEI微凝胶水分散液为水相,甲苯为油相,两种微凝胶分别在油水体积比为8∶4和7∶5时形成均一稳定的O/W型皮克林乳液,且所形成的乳液表现出一定的环境响应性。

    2025年01期 v.53;No.393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聚氨酯填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杜宗澳;张育林;孙佳宁;乔文强;王植源;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四氢呋喃二醇(PTMEG)、自制混合扩链剂和填充油为原料,采用预聚体法制备聚氨酯弹性体,研究自制混合扩链剂中三官能度扩链剂与二官能度扩链剂的物质的量比以及填充油的用量对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扩链剂的组成对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影响最为显著,随着三官能度扩链剂用量的增加,聚氨酯弹性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储能模量和硬度逐渐升高,拉伸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内耗和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其中,样品PU-3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随着填充油用量的增加,聚氨酯弹性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储能模量、拉伸强度和硬度逐渐降低,内耗和断裂伸长率有升高的趋势。

    2025年01期 v.53;No.393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艺与控制

  • 一步成型法制脂塑木复合板材工艺探究

    胡建东;殷晓飞;吴丹;黄莹辰;曾浩宇;林伟;

    研究旨在开发一步成型法制备脂塑木复合板材的工艺。以废弃印刷线路板(WPCB)为原料,通过非金属筛分、物料混合、挤出成型等工艺,制备脂塑木复合型材。中试最佳的物料配方为粒径0.125~0.150 mm的非金属粉235 kg、高密度聚乙烯(HDPE)新料105.0 kg、HDPE回收料157.5 kg、木粉465 kg、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63 kg和二元羧酸脂肪醇酯20 kg;混合后通过挤出机机筒加热、螺杆剪切得到热熔物料,热熔物料经合流芯进入模具挤出成型,最后经切割、冷却定型24 h,得到型材,测定其性能。中试生产板材最佳最小集中载荷保持在3 100 N以上,弯曲模量大于3 700 MPa,吸水率小于1%。研究为回收废弃印刷线路板非金属组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简单高效方法,在处理废弃印刷线路板非金属组分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对废弃印刷线路板非金属组分的资源化利用。

    2025年01期 v.53;No.393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与铝合金薄板自冲铆接实验研究

    邢鲁超;王志勇;李永凤;黄晓明;

    为了研究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GFRP)与铝合金自冲铆接头的力学性能和失效形式,开展树脂基复合材料和铝合金板的自冲铆接实验,采用拉伸试验测试接头的力学性能,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复合材料的损伤情况,得到接头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方式。结果表明:铆钉的压入量对接头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方式有很大影响,接头处复合材料板出现明显损伤,自冲铆接工艺能够实现GFRP和铝合金板的有效连接。研究为GFRP与铝合金的连接提供借鉴。

    2025年01期 v.53;No.393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化测试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筛查药用复合包装袋中8种水溶性杂质

    余秋玲;张云冉;邱月;龙梅;杨倩;陆嘉莉;

    建立了同时测定药用复合包装袋中8种水溶性杂质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将药用复合包装袋剪碎,采用超纯水在50℃条件下超声提取30 min。提取液经0.22μm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滤膜过滤后,以甲醇-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经ZORBAX Eclipse XDB-C_(18)(3.5μm,4.6 mm×150.0 mm)色谱柱分离,在ESI源正离子模式下进行多反应监测(MRM)扫描,采用外标法定量。对色谱柱、流动相和质谱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基质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下的检出限(LOD)为0.20~0.35 ng/g,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995,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5.0%~115.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9.2%(n=6)。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至6 min,无明显基质效应,可用于药用复合包装袋中8种水溶性杂质的快速筛查。

    2025年01期 v.53;No.393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PLC-MS/MS法测定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制品中邻、间、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的特定迁移量

    刘萍;周丽群;臧珊珊;金晶;童新;喻雅萍;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同时测定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制品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及其间位(DOIP)和对位同分异构体(DOTP)的特定迁移量。准确移取1.00 m L的10%乙醇、3%乙酸、4%乙酸、20%乙醇、50%乙醇或异辛烷浸泡液试样至10 m L容量瓶中,用异丙醇定容至刻度混匀,过针头式滤膜至进样瓶中,待测。以甲醇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DEHP、DOIP和DOTP在C18柱中16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串联质谱在ESI和MRM模式下进行检测。在聚丙烯(PP)塑料杯的4种代表性食品模拟物浸泡液中,DEHP、DOIP和DOTP在3个加标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3.8%~113.0%,RSD范围为1.4%~8.3%,在0.010~0.200、0.100~2.000、0.500~10.0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0.999 4,定量限分别为0.020、0.300、1.300 mg/kg。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性好,定量限符合标准法规要求,可以有效规避限量不同但质谱确证离子对相似的同分异构体由于色谱分离不完全而导致的检测结果混淆性错误。该方法已用于实际样品中DEHP、DOIP和DOTP的检测。

    2025年01期 v.53;No.393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食品接触用塑料制品中3种典型邻苯二甲酸酯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张智力;孔祥坤;孙元浩;许超;

    通过评定食品接触用塑料制品中3种典型邻苯二甲酸酯测定的不确定度,保证检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依据GB 31604.30—2016对样品中3种典型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确定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主要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度情况,得到食品接触用塑料制品中3种典型邻苯二甲酸酯检测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依据GB 31604.30—2016测定塑料制品中3种典型邻苯二甲酸酯含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标准溶液配制过程、标准曲线拟合和仪器等。3种典型邻苯二甲酸酯的测量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标准曲线拟合时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其中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为0.032 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0.030 3,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为0.028 2。可通过提高实验人员操作能力水平、选择适当的标准工作溶液的浓度点和进行仪器维护保养等,保证检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2025年01期 v.53;No.393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计算机辅助技术

  •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6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张守会;孟凡涛;

    文章结合前人研究的实验数据,建立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6(PA6/GF)复合材料塑性模型-双线性各向同性硬化模型(用切线拟合塑性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研究玻璃纤维(GF)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为PA6/GF复合材料仿真分析和实验设计提供参考。首先,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从微观角度建立PA6/GF复合材料单元模型,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同性特征。随后,采用双线性各向同性硬化模型对样条的弯曲性能和屈服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弯曲强度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屈服应变小于工程应变,符合理论规律。最后,通过仿真结果研究GF质量分数对PA6/G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GF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拉伸强度逐渐提高,当GF质量分数达到40%时,拉伸强度达到207.5 MPa,约为纯PA6的3倍;冲击强度随着GF质量分数的增加先上升再下降,当GF质量分数为35%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21.6 kJ/m~2。

    2025年01期 v.53;No.393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塑机与模具

  • 带前模斜顶的汽车后视镜固定座注塑模具设计

    丁立刚;程国飞;陈贤选;黄楚杰;林栩;

    通过对汽车后视镜固定座结构特点及材料性能的分析,拟定该注塑模具的结构方案和设计要点,进而设计一套一模两腔带前模斜顶的注塑模具。设计热流道与普通流道相结合的浇注系统、镶拼式成型零件和精定位机构,确保模具型腔能够顺利填充成型并实现精确定位;设计斜导柱抽芯与斜顶抽芯相结合的侧向抽芯机构,以及推杆和推管相结合的复合推出机构,确保塑件能顺利抽芯与脱模;此外,还设计立体式冷却回路,以缩短塑件成型周期。结果表明:该模具结构合理,动作可靠,可为同类型的注塑模具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53;No.393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热敏打印机底壳注塑模具设计及工艺优化

    田玉晶;董浩;孙晓宇;

    分析热敏打印机底壳的结构特点,利用UG及Moldflow软件进行建模并模拟注塑成型过程。结果表明:浇口位置由底部中心改为螺纹装配孔处能够有效避免试模时产生的熔接痕,填充效果良好。根据模流分析结果得出,最佳熔体温度为200℃,最佳模具温度为80℃,最佳注射时间为0.1 s。冷却方式采取带有隔水板的冷却系统,模拟结果显示成型质量符合要求。模具结构采用一模两腔布局,功能动作为一次开模,一次顶出,四向一次抽芯。模具结构整体布局合理,利用该模具生产的注塑制件表面质量及精度均满足设计要求。

    2025年01期 v.53;No.393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纳米复合材料基智能创伤敷料在创面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

    赵寿森;刘兆麟;魏玉娟;蔡红伟;

    传统创伤敷料存在难以对伤口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不具备感染预警作用、无法按需释药以满足伤口愈合动态需求等问题,限制其在创面修复领域的应用。纳米复合材料基智能创伤敷料通过添加自响应材料,能够感知伤口状况和环境变化并予以及时反馈,成为创伤敷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探讨纳米复合材料基智能创伤敷料的制备方法,基于温度、pH值、活性氧、葡萄糖等不同的刺激响应体系综述纳米复合材料基智能创伤敷料的研究进展,介绍其在药物释放、伤口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最后,从生物安全性、结构功能稳定性、灵敏度和准确性等方面对纳米复合材料基智能创伤敷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025年01期 v.53;No.393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C/ABS合金相容剂的研究进展

    曹远航;程文喜;张一可;苗蔚;宋伟强;王韬;

    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合金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可加工性,应用十分广泛。为了进一步提升PC/ABS合金的使用性能,以拓展其应用领域,通常需要添加相容剂来降低相界面张力,从而减小分散相粒径。文章概述PC/ABS合金的研究现状及相容剂的主要作用,综述PC/ABS共混合金常用相容剂的两种分类方法以及相容剂的加入对PC/ABS合金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025年01期 v.53;No.393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可降解材料增韧聚乳酸的研究进展

    陈荣源;张福鹏;郭欢;雷雨;韩琳;张忠厚;方少明;

    聚乳酸(PLA)是一种可生物降解、可再生、综合性能优异的生物基聚酯,其固有的脆性严重限制其更广泛的应用,对其进行增韧改性成为研究热点。使用不可生物降解材料会削弱PLA的降解性能,因此采用可降解材料成为增韧PLA的首选策略。文章概述PLA的结构特点及发展现状,综述国内外使用可降解材料制备全生物降解PLA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生物降解塑料类[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内酯(PCL)、聚羟基丁酸酯(PHB)]和天然高分子类(天然纤维、淀粉、植物油)可降解材料增韧PLA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并对PLA增韧改性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增强多相体系间的界面相容性以及全面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是未来全降解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5年01期 v.53;No.393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废塑料催化热解催化剂研究进展

    严臻睿;谢林洲;商辉;

    随着塑料消费品需求的不断增长,“白色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废塑料回收利用对实现废塑料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塑料处理的催化热解技术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进行调研,介绍催化热解催化剂的分类,从沸石催化剂、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二氧化硅-氧化铝催化剂、黏土催化剂、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等方面综述催化热解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催化热解催化剂的优点和影响因素。催化剂在废塑料热解过程中通过降低反应温度和提高产物选择性来增强资源回收的效率和效果,实现对废塑料的高效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025年01期 v.53;No.393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工程塑料研究进展

    郑红伟;张泽凯;郭增贤;吴喜娜;魏浩;王国军;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P)具有比模量高、比强度大、耐腐蚀性强等优点。根据增强体长度,CFRP分为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CFRP)和短切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SCFRP)。与热固性基体相比,热塑性树脂基体具有加工周期短和重复利用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临床医学、风力发电等领域。文章介绍CFRP在航空航天和临床医学中的常见应用,综述了适用于不同增强体长度(连续碳纤维和短切碳纤维)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常用成型工艺,如注塑成型、模压成型、3D打印成型、传递模塑成型等。文章从热回收、机械回收、化学回收方面介绍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回收利用的方法,提出通过对短切碳纤维取向进行控制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指出研制耐高温、与树脂基体互溶性高、与树脂基体和碳纤维有较高结合力的碳纤维上浆剂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2025年01期 v.53;No.393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赛克阻燃应用研究进展

    李永翔;陆忠海;吴志峰;杨晓龙;马航;万邦隆;李云东;

    高分子材料的可燃性是工业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赛克(THEIC)是一种由C、N、O、H组成的含有三嗪环结构精细化工材料,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及成炭效果,常作为膨胀型阻燃剂(IFR)的碳源使用。然而,THEIC存在加工过程不稳定、单独阻燃效果不佳、水溶性高和易迁移等缺陷,限制其进一步发展。文章介绍THEIC的物化性质和制备方式,着重阐述THEIC在聚丙烯、聚乙烯、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应用,特别是对THEIC的分子结构设计和形态变化、阻燃机理以及阻燃材料的性能进行系统的论述。最后,展望THEIC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出开发新型改性方式、研究高效阻燃配方、提升加工稳定性、开发纳米复配阻燃剂、扩大阻燃应用领域和多功能化应用是其主要发展方向。

    2025年01期 v.53;No.393 1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塑料科技》对稿件的要求如下,仅供作者撰稿时参考

    <正>(1)论文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使用的单位符号和物理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2)来稿除正文之外,还应包括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作者名称和单位名称、邮政编码及参考文献等。(3)参考文献应采用顺序编码制,按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15规定进行著录,格式如下:·期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章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025年01期 v.53;No.393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